在农村操办红白事,离不开柬帖传递。娶亲送请柬婚书,丧事写祭单谢帖,既是风俗,也是习惯。
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,提笔写帖是文化人的标记,不仅平时在村子里受人尊敬,帮人写帖的时候,还会收到烟酒之类的答谢,勉强算得上名利双收。

虽然写帖看起来简单,一般人还真不敢施展。原因有两个,一是写帖一般用毛笔,书法要有点功底,最起码看起来顺溜,不那么扎眼,过得去;二是柬帖的书写有规矩,称呼,格式都有要求,为什么这样写,为什么不能那样写,多少知道点意思才行。几百年传承下来,高手在民间,不懂装懂笔下误,就会闹笑话。
好在随着社会节奏加快,婚丧简办成了大势所趋,那些繁文缛节少了许多,现在柬帖书写简化了不少,甚至有些时候写错了,也没人在意。柬帖印刷品应运而生,拿来主义流行时尚,用现成的简单实惠,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研墨手书了。

柬帖的用处不同,含义写法也不同,比较有难度的当属结婚娶亲才用到的婚书,也称‘迎亲帖’。折叠套帖,封面对开,内容繁杂,娶亲迎送傧相属相禁忌,上下轿时辰方位,冠戴面相方位等等。婚书是按照老黄历中新人属相八字时辰的吉凶祸福属定写的,拿来主义用不上,一般得麻烦熟知老黄历的高手。
柬帖的对象不同,称谓也有变化,都有约定俗成的格式。称谓写错了,碰上老学究,也会闹笑话。

去年二哥孩子结婚,因为请柬写错了称谓闹得挺尴尬。我们这里的风俗娶亲第二天‘会亲家’,男方要提前一天送去请柬。写帖人中午多喝了几杯,一个不留神把称谓写错了。对方老亲家是一个老学究,看出了毛病,认为对自己不尊重,拒收请柬。送请柬的人回来一说,写帖人大囧,赶忙重新写好,又安排人送过去说明原委。老学究通情达理,没再说别的,可写帖人尴尬的不行,好几天抬不起头来。
#夏日生活打卡季##头条文章养成计划#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